我与帅喁中相交近二十年,我为文,他作画,但我们之间从未有过那种隔行如隔山的感觉,对于人生和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,我们有那么多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的共识。
帅喁中是一个具有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家气质的性情中人,却长期在最为商业化的广告业中打拼。对此,他有过痛苦和困惑,希望早日回到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创作的天地之中。果然,中年之后,他毅然放下公司老板的身份,回归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创作者的本色。
著名文化学者流沙河与余杰、帅喁中在成都,1997年
帅喁中是蜀人。魏颢《李翰林集序》一开头就说:“自盘古划天地,天地之气,艮于西南。剑门上断,横江下绝,岷、峨之曲,别为锦川。蜀之人无闻则已,闻则杰出,是生相如、君平、王褒、扬雄、降有陈子昂、李白,皆五百年矣。”成都平原自古人杰地灵,人文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,竞相激荡。以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学而言,四川文坛英才辈出,如巴金、艾芜、沙汀、李劼人、流沙河、廖亦武、柏桦,天下三分可占其一;以当代绘画而言,巴蜀画派从张大千、石鲁、蒋兆和到罗中立、何多苓、张晓刚,可谓百花争艶、百鸟齐鸣。这些四川的作家和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家共同的特点就是:张扬个性、打破传统、蔑视权威、独立自主。他们大都不愿当御用作家或宫廷画家,宁愿“赤条条来去无牵挂,此心安处是吾乡”。他们忍受不了庙堂之高,他们只能享受江湖之远。
余杰与帅喁中90年代同在北京大学,1994年
论及四川画派,画家陈丹青指出:“四川画派是众画家中少有的一群,主要是性格所致,豪爽、另类,他们不管别人,老子自己玩自己的,只要玩得高兴。”陈丹青对川美外面的“涂鸦一条街”倍感兴趣,他说如果没有罗中立这样的院长,怕是搞不出这样的东西来:“有谁见过,哪个学校的教室看起来像仓库,几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室,只有川美。”
帅喁中诞生并成长于巴蜀,曾师承四川画派的诸多大家。四川文化和川美学风在他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:四川因为地处“帝国的边缘”,四川人向来不受规则和传统的制约,因边缘得自由,向来最具反叛精神和独立意识。而这一点正是成为作家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家的前提条件。
如果说四川作家是“我笔写我心”,那么四川画家就是“我笔画我心”。帅喁中的画就是如此,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,无论是大幅油画还是小幅素描,其背后都隐藏作一个无比丰富的心灵世界,惟有慧心慧眼者才能解读。难怪有评论家认为,帅喁中虽然受过科班的学院训练,他的作品走的却是一条少有人走的“野路子”。在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面,藏着一颗愤世嫉俗的心灵。愤怒出诗人,愤怒也出画家,所以他从学院派的拘谨和僵硬中破茧而出。
余杰与帅喁中在美国旧金山,2015年
帅喁中以一双单纯的孩童的眼睛关照世界,他的画作道尽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家在一个荒谬而绝望的世界上孜孜不倦地对美、希望与永恒的寻求。清代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其巨著《艺概》中指出,文学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是“心学”,是作家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家的情志即“我”与“物”相摩相荡的产物。所以,文艺贵真斥伪,只有那些有个性、有独创精神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作品。反之,那些因袭模拟、夸世媚俗的作品,即便暂时获得盛名,也无法经受历史无情的淘洗。刘熙载注意到,文学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的创作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:或“按实肖像”,或“凭虚构象”。而他更发现,最优秀的作品往往处在两者的张力之间,比如,他说庄子的文章“意出尘外,怪生笔端”,乃是“寓真于诞,寓实于玄”;他说李白的诗“言在口头,想出天外”,其实与杜甫“同一志在经世”。
帅喁中油画作品一 帅喁中油画作品二
帅喁中油画作品三 帅喁中油画作品四
帅喁中的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创作何尝不是如此?他在写实与抽象之间横冲直撞,他在庸常的此岸与洵美的彼岸之间上下求索。他的画风还在发展演变,他的生命更在淬炼提升,我愿意将德国诗人里尔克的那首《豹》转送给他,祝福他在双色球5个红球多少钱
与人生的道路上,与那更伟大的真、更伟大的美和更伟大的善相遇——
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,
缠得这般疲倦,
什么也不能收留。
它觉得只有千条的铁栏杆,
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。
强韧的脚步迈出柔软的步容,
步容在极小的圈中旋转,
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,
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。
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——
于是有一幅图像侵入,
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——
在心中化为乌有。
本文作者:
余杰,1973年生于成都蒲江,作家,独立中文笔会理事,北京方舟教会员工。13岁开始尝试写作,中学时代发表文学作品十余万字并多次获奖。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,大学期间创作近两百万字的文化评论和思想随笔。1998年,部分作品结集为《火与冰》出版,以对北大现状和双色球中几个数有奖
社会、文化、教育等领域的尖锐批判,在读者和学界引起巨大反响,短短两年间印行上百万册,被视为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批评立场回归的标志之一。2012年1月,出走美国。
主要致力于文化批语、时致批评的写作,同时尝试小说、游记、报告文学等跨文体写作,并继续近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方面的学术研究。迄今为止,已经出版作品十余部,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。处女作《火与冰》被席殊读书俱乐部评为1998“十大好书”(文学类)之一;社会评论《为自由而战》获《亚洲周刊》(英文版)“2000年度最佳评论奖”;2002年,获美国纽约万人杰基金会之“万人杰文化新闻奖”;2006年,长篇小说《香草山》获香港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基金会之“年度文艺奖”。
|